EN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动态
/
协会工作
/
工作要报

中国行业协会应遵循的“四大原则”

  • 分类:工作要报
  • 作者:phpcms
  • 来源:
  • 发布时间:2009-12-31
  • 访问量:0

【概要描述】

中国行业协会应遵循的“四大原则”

【概要描述】

  • 分类:工作要报
  • 作者:phpcms
  • 来源:
  • 发布时间:2009-12-31
  • 访问量:0
详情

中国调味品协会会长   卫祥云

        如果把目前中国的社会组织分类的话,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政府组织,包括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组织及共、青、妇组织等,其工作职能定位相对明确,从业人员属于公务员管理,生活待遇及事业上升通道基本有保证;第二类为企业组织,包括生产企业、服务企业、事业单位、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其职能定位也相对明确,就是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情况下,搞好生产经营、科学研究和教书育人,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第三类为非政府组织,包括行业协会和各种社会中介组织等,其工作职能则相对模糊,缺乏相对应的法律法规之规范。但这类组织又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产生和出现的必然结果,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潮流相对应的一类组织。
       由于国外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发展历史较长,相应的法律法规比较健全,各类组织的职能定位也比较明确,加上政府管理职能的定位明确和各自相对独立的制约结构,从而使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和规范有章可循,有法律和制度的保证,其从业人员的定位、兼职、上升通道和退出机制都有规定且具有可操作性。因此,也就具备了持续、稳定发展的环境条件。而中国目前的非政府组织则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其中行业协会是最为突出的一个群体。虽然从国务院办公厅到各个职能部门都有一些“管理意见”但各种“意见”存在着许多矛盾之处,缺乏协调,失之笼统,中央与地方政策不衔接,部门与部门规章不统一。因而造成了结构不合理、作用不突出和行为不规范等现象的存在。尤其是行业协会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难以提高,得不到主流社会的认可,更加助长了从业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良莠混杂。这种现象亟须改变,亟须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也需要行业协会的从业人员加强自律,从自我做起,从而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把目前行业协会的从业人员划为“第三者”生存状态,有助于找准自己的定位,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时也能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东西。
    目前,我认为互益性行业协会(以下称行业协会,不包括公益性的行业协会)在生存和发展中应遵循四大原则:

行业协会生存发展应遵循的“四大原则”

一、坚持“嫌贫爱富”
        行业协会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组织,主要有两大职能:一是完成政府委托的任务,或曰政府“购买服务”,这当然是好事。但在目前条件下,即使“政府不购买”,行业协会也要努力做好服务。因为政府的作用不仅仅是用钱“购买服务”,政府的“信用”和“权威”是行业协会为之效劳所求之不得的。所以,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哪个行业协会与政府能保持较好的“关系”,则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和骄傲,这一点勿庸置疑。
        二是为行业服务,配合政府部门做好本行业的管理是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如果没有尽到社会责任,就失去了行业协会存在的前提和基础。但这一条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为本行业的企业和相关行业的企业做好服务工作,这是行业协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如果行业协会不能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企业就不买你的账,行业协会就会失去生存的条件和土壤。因此,行业协会一定要在明确为企业服务理念的基础上,为大企业服务,为好企业服务,为获得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服务,为“中华老字号”和有中国特色的名特产品企业服务。这种思路可以归纳为“嫌贫爱富”,突出重点。形成这种思路的原因和理由是:一个行业有几千甚至上万家企业,会员企业也不过20%-30%,且一般行业协会能上缴会费的会员也就最多占会员企业的一半左右,其中虽然 无规律可循,但这是无奈的现实。因为靠收会费完成行业管理工作绝对是“杯水车薪”。如果针对行业内每个企业都去做服务工作,显然既没有经费,也没有人员,更难以做事。所以为行业内的成千上万个企业做好服务工作,主要包括提供信息、制定标准和网上答疑等共性问题。而具有特色的、专业性强的和一对一的服务等,还是要坚持“嫌贫爱富”的原则。对于那些名不见经传、没有实力的小企业则只能提供一般的服务工作;而对于那些做假造假、坑蒙拐骗的企业则应从行业的角度予以谴责,并制定相应的行规行约制约其不规范行为。当然,为行业服务和为大企业、好企业服务是需要“核心竞争力”的,不管是业务“咨询”, 还是帮助企业“资本做大”或“增加效益”,都需要超人的能力和一流的业务水平。也就是说,“嫌贪爱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二、永远“喜新厌旧”
        当今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心和谐,堪称“盛世”, 一切都在变。政府机构不断改革, 各类企业百花争艳, 但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始终如一, 就是“怎样”当好“守夜人”和“保姆”, 以为纳税人做好服务工作, 政府的职能不需要“创新”;企业争艳的目标无非是在遵循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实现“股东权益”的最大化。而行业协会的工作目标则是“创新”, 即探索一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创新”之路, 以实现减少政府管制和开展公民社会服务的新型和谐社会目标。所以说,行业协会的产生和发展是新生事物。而新事物的特点就是“喜新厌旧”。“喜新”包括新观念、新潮流、新文化、新思想和新体制等等;而“厌旧”, 则是摒弃那些传统的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部门管理模式,“官本位”文化、“家长制”作风“一言堂”风格和“二政府”思维等。只有这样, 行业协会才能高瞻远瞩, 立足“中观”, 把握“宏观”, 服务“微观”, 从而落实真正的“科学发展观”。
      关于行业协会的“喜新”思路可以概括为: 新观念是说行业协会不是政府的“附属物”, 而是业务独立的公民社会“法人主体”, 其行为除受宪法和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外, 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干预。
      新潮流是指行业协会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 更快更好地紧跟世界发展潮流,与国际各种组织融为全球一体化, 在全世界范围做好为中国行业协会的工作。
      新文化要求行业协会根据中国目前的现状和本行业的实际, 建立独特的企业文化。虽然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第三者”组织, 但要卓尔不群, 不媚不俗, 以形成行业协会专职从业人员的向心力。
      新思想是指行业协会在处理与其他非政府组织的关系上, 要破除  “独一无二”的发展思路, 把实现双赢放在第一位, 做到“和而不同”, 彰显“特色”。从更长远计, 要认识到“人生苦短, 似水流年”之真谛,深刻领会“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之要义。
      新体制就是建立健全新的行业协会治理模式和制衡结构, 在尊重目前中国行业协会人员构成现状的基础上, 着重培养一个职业化工作人员群体。
      目前,对这些职业化人员的管理应主要考虑两方面因素, 一是如何提高生活待遇, 二是如何树立事业的成就感。这方面, 目前更需要行业协会的“创新”,而政府部门则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但需要指出的是, 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 其原因是目前的政府“智库” 不屑于研究此事, 国家不给经费。只有少数学府有此类研究机构(如清华大学的NGO研究所)。至于有关部门的文件精神,则存在相互矛盾之处, 远远落后于行业协会发展的现状。还有个别领导关于行业协会的一些讲话精神,有的不了解实际情况,有的属“旧调重谈”,不痛不痒,等于没说。我认为目前行业协会的专职工作者的定位类似于或接近于高等院校的教师群体。虽然不能完全与国立大学教师群体(有国家稳定的事业拨款) 相提并论, 但属于相对独立自由的群体。只有这样定位,才能使这群人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条件和相对成熟的工作心态,才能激励他们为行业协会的发展主动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当然,要做到这种“创新” 实属不易。各行业协会可根据本单位的状况大胆探索,但不能不做,这是行业协会发展的“百年大计”,要做此事宜早不宜迟。
三、敢于“好大喜功”
        行业协会要敢于“好大喜功”,并不是说行业协会的职业人群是一伙“狂妄不羁”之徒。“好大”可以形象地概括为行业协会工作如何从“大处”着眼, 从行业切入,从“小处”着手做好本职工作;而“喜功”则是从行业协会主要领导人的角度出发, 如何评价本组织从业人员的“功 ”与“过”。从这个意义上讲,行业协会的实力越大,越能更好的做好工作; 行业协会的工作范围越宽、业务越专, 越能实现行业协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增强发展后劲。而从职业工作人员成就感来讲, 其为行业协会所作的任何“绩效”,都应成为领导为其“评功摆好”的事实根据。所以,每个行业协会的领导都希望本行业协会的工作人员业绩突出, 功劳多多。在中国虽有“闻过则喜”之谆谆教诲, 它是指在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中领导要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 而在多数场合和情势下还是“喜功”居多。尤其是在行业协会目前处于比较艰难的发展环境之中,职业人员群体很不稳定,面对这种情况,领导人员重视“喜功”是正确的。
        敢于“好大”的另一面, 就是行业协会工作要善于把握宏观, 要从宏观经济管理的大环境出发, 审时度势, 制定本行业协会的长远发展战略。“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要从长计议10年-20年的发展思路,不能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盯着一两年到三五年的工作。
        至于“喜功”的另一面,就是在做好行业协会本职工作同时,争取能够“建功立业”,有所追求。这种“功”,包括撰写论文、发表时评和著书立说,充当和发挥民间“智库”的作用,争取为行业和企业留一些有价值的历史性资料。这种“业”,是指把行业协会工作当作一项事业来做,并争取培养一批人才,力争做到这项事业后继有人。值得一提的是,在“好大喜功”方面, 协会领导与一般员工的双向思维。即一般员工都希望自己的领导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较高的工作水平和领导魅力,也希望自己所在单位的领导能够在行业内有所建树,在业内有较高威望,取得更大的成绩,这是行业协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表现。同时,作为行业协会的专职领导人,“喜功”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通过各种方式调动本单位从业人员的积极性, 善于为他们评“功”摆“好”,从精神上和人生追求方面为他们喝彩,进行表扬,以鼓励和支持他们做好本职工作,并辅之物质奖励为最佳。
        当然,要做到上述“好大喜功”的事, 绝非一跳而就, 也不是“一日之功”, 但一定要树立这样的目标和追求。即要求我们在自我加压的同时互相加压、互相鼓励,只有这样, 我们才有做好行业协会工作的内在动力。
四、争取“名利双收”
         现代社会, 属于信息社会。当今中国, 传统与现代并存, 旧观念、旧体制与新观念、新体制并存。全球信息化的滚滚浪潮裹挟了一切。行业协会作为社会组织, 要生存, 要发展, 就必然面临一系列需要解的问题。而争取“名利双收”应是一种正当而合乎规律的选择。
        过去, 我们传统的教育观是教育人要从小树立“不为名, 不为利 ”的思想, 这实际上是一种良好的主观愿望。从客观上讲,能够真正做到 “不为名,不为利”的人,实际上早就出名了,“利”的问题早就解决了。香港富豪李嘉诚,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和股神巴菲特之所以乐于“社会捐助”,是因为他们早就“名利双收”了。可以想象: 给一个沿街乞讨的人讲不为名、不为利有何意义? 行业协会的生存现状类似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第三者”生存, 政府属于行业协会“政治上”的领导者, 企业是行业协会的“衣食父母”,但没有“血脉关系”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抱养”和“领养”‘关系若即若离’很是微妙。两者关系处理得好, 互相依存, 互为存在, 互相支持, 各自发展; 两者关系处理不好,则会反目成仇, 冷眼相向。行业协会如果和“政治领导”过不去,那等于是拿着鸡蛋碰石头? 后果可想而知。行业协会如果得不到行业内企业的支持, 尤其是业内大企业和好企业的支持,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也就失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因此,行业协会要很好地生存和发展。首先要把“名份”放在第一位,要把树立行业协会的良好信用和信誉作为头等大事,也就是要全力培养行业协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在本行业和相关行业的影响力,在媒体发表言论和评论的话语权等等。其次,行业协会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争取相关“利益”。目前, 行业协会在争取“利益”方面的收入包括政府委托任务的胸买服务费、会员企业交纳的会费、各种社会赞助和开展咨询服务的收入等。但到目前为止,大多数行业协会在“名”和“利”两方面的作用都不明显, 许多行业协会不仅在行业内没有权威, 甚至都没有解决基本生存问题, 存在着离退休人员多,专职人员少,工资待遇低, 专业人才缺乏和发展前景不明朗、不确定等问题。
       因此,行业协会争取“名利双收”是今后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如果一个行业协会默默无为,永不出“名”,就会渐渐失去生存的必要。而如果一个行业协会只做工作,不争取相关“利益”,它就很难提高员工的生活待遇, 无法培养一支职业化的专职人才管理队伍,也就不能吸纳较高素质的人才为协会服务。最终使本组织处于“有你不多,缺你不少”的恶性循环之中。

                            行业协会应确立四种发展观念


        纵观中国近30年的改革开放历史,横看世界各国行业协会的发展现状,目测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难题, 结合自己几年来从事行业协会工作的实践及探索, 自感行业协会要想较好地生存与发展, 应注意确立以下四种发展观念。
一、“国际观”
         国际观的前提要求行业协会一定要有国际化的视野。行业协会的职能与政府组织有较大不同。国内外政府组织虽然都属于“守夜人”, 但由于政治体制不同, 因此在管理职能上虽有相同的地方, 但亦有较大的差异性。而行业协会则不同, 不会因为政治体制的不同, 而在管理职能上存在较大差异。其与政府组织管理最大的区别是不受“行政许可法 ”的约束, 而更多地强调要与国际行业协会的管理接轨,即“法无禁止即可行”,这是行业协会职能改革的方向,与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职能改革的“法无许可不可行”的原则正好相反。因此, 国际化视野为行业协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无限广阔的用武之地。
       首先, 国际观概念的确立, 使国际上许多非政府组织, 既包括公益性组织,也包括互益性组织, 他们都是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行业管理历史, 且具有完善的组织架构和治理机制, 积累了许多丰富的行业管理经验和教训, 这些都是行业协会可以借鉴和吸取的宝贵财富, 可以“拿来为我所用”,或者“洋为中用”。
       其次,世界上某些国家或地区的非政府组织,由于政治原因等因素, 使得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难以实现政府之间的沟通与协调, 这就为行业协会提供了发挥作用的余地。
       第三, 世界上各种行业或各种专业国际交流活动, 为行业协会提供了走出去、请进来, 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捷径。行业协会在国际交往中往往可以扮演“先行者”的角色。专业交流“试错者”的角色和民间互惠互利活动的“中间人”角色。如果说, 国与国的交往必须要严格遵循各国的外交政策的话, 而有些国际组织则有“跨国管理”的性质。因此, 行业协会树立国际观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逐步学会与各种国际组织打交道,实现专业沟通和对接。把国际上同行业的先进做法和经验直接服务于国内的行业和企业。
       第四, 行业协会具有在中国办好专业交流活动和国际性的博览会、展览会的有利条件。我国正在向一个有影响力的世界大国迈进, 这是不争的事实。行业协会一定要根据本行业的特点和实际, 办好国际性的展览会和博览会, 组织好各种专业性的交流活动。当前, 在国外举办国际性、专业性的展览会尚不具备条件的情况下, 尤其要抓好在中国举办此类活动的机会。这既是我国行业协会得天独厚的条件, 也是进一步国际化活动的需要。
       第五, 国际化更为重要的一面就是要培养国际化的人才。由于行业协会的工作特点决定了行业协会活动的无国界行为。因此, 行业协会培养具有国际交往活动的高素质人才群体迫在眉睫。包括外语、法律、经济和具有本专业知识的人才必不可少。且要不断做好专业培训工作, 以适应国际形势瞬息万变的需要。
二、“中国心”
       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试验, 也是在中国建立和谐社会和实现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行业协会作为参与这一试验的“第三者”同样具有历史给予的重要使命和责任。因此,行业协会一定要认清中国的基本国情,认真分析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和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行为准则和行事风格,了解各种社会组织的要求和需求,只有这样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确立自己的工作思路和对策, 才能在复杂的工作环境面前“无坚而不摧,无往而不胜”,以做到“进退自如, 游刃有余”, 卓有成效地做好本职工作。
        首先, 要吃透中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有些国际化的“思路”在国际上有时行得通,但有时在国内却不适应,或“合理不合法”。因此一定要做到“多学”,但要“慎用”。最近,某世界协会中国分会出面协调产品销售价格事宜,就属于典型的“食洋不化”事件 , 受到了中国政府价格管理部门和民政部的严厉批评,许多舆论媒体纷纷跟进, 有的时评给行业协会造成了“负面影响”。实际上,2005年我所在的行业协会的部分厂长就对我会提出过这方面的要求。我为此专门发表了看法并撰写论文, 指出这种要求和做法是不符合我国现行法律的, 并且提出行业协会可以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 开发不同价格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的思路, 但不能搞“价格同盟”。无独有偶, 今年上半年贵州省某同业协会曾组织协调产品涨价一事, 我会及时给予了善意的提示, 以示同行们的关心, 但我们与省协会没有上、下级之分, 没有权力撤销他们的“行为”。而事实却做出了最好的回答, 即这种“价格协调”是无效的活动,“价格同盟”事实上迅速瓦解, 而行业协会却干了一件出力不讨好的事。这方面, 还包括“认证”和“评比”等相关活动, 行业协会一定不能试图突破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政策底线,也不能存在侥幸心理。一定要在“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同时做到“不该出手别出手”, 免得“赔了夫人又折兵”。在这种情况下, 行业协会应该坚持“宁可少干点, 不可干过头”的原则。即使暂时“缺位”, 也不能“越位”,因为“越位”的代价很大, 有可能是“无底洞”或“地雷阵”。
        其次, 要善于和政府有关部门打交道。在工作职能上, 要以行业管理者的面貌出现,勇于承担政府有关部门委托的任务。政府购买服务当然好, 但无偿服务也未偿不可,因为目前为政府的无偿服务可以带来行业声誉的提高和工作思路的拓展。目前,党中央和中央政府已提出建立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 关注弱势群体已纳入政府的各项政策中。而行业协会作为社会组织中的“第三者”, 虽然处于弱势, 但没有更多的部门和相关政策给予关注。而且, 媒体常常会对“个别行业协会”的违规行为和事件进行放大,使本来就处于弱势群体的大多数行业协会背负不应有的“骂名”, 使行业协会的专职工作人员声誉受到损害, 从而打击了专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如果出现此种现象, 就会造成“企业不理解, 政府多埋怨”的状况。因此,“解铃还需系铃人”, 只有政府部门出面协调, 澄清事实,才能化解这种尴尬局面。所以,处理好与政府部门的关系,是目前做好行业协会工作的一项基本要求。
       第三,目前的中国行业协会还要正确处理好与各种社会团体和事业单位的关系,做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由于各种社会组织具有不同的职能和定位,目前,中国有的事业单位实际上属于某个政府部门的“派出机构”, 并具有一定的事权和财权, 这是行业协会所不具备的。即使是同样挂着“协会的牌子”的单位,其职能和经费来源也有较大不同,有的“个别协会”甚至具有行政职能,这是中国目前特有的现象,而且这种现象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 作为大多数行业协会的一分子,应该认清目前我国的这种情况,正视这种客观现象,并要力求在这种情况下,处理好各种复杂的关系、对做好本协会的工作是大有帮助的。
      第四, 行业协会目前还应注意中国社会存在的一些 “潜规则”我们可以不按“潜规则”办事, 这是我们自己的权利。但有时却不得不遵守一些“潜规则”。因为中国正处于一个新旧体制大转换的时刻,有些领域处于法律法规的空白点,有些行业工作没有可遵循的规章制度。因此, 客观上要求行业协会要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就必须遵循一定的“潜规则 ”行事。应该说明的是:“潜规则”不一定都是违法违规的, 这需要行业协会的工作者仔细飘别对错, 择机择时行事。实际上, 现在社会上的一些“潜规则”有相似于“商业信用”的因素。
三、“专业能力 ”
        行业协会属于非政府组织中的专业社会团体。在目前的中国社会和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别的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行业协会从业人员所具备的“专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其业务水平和工作素质的提高尤为迫切。何谓    “专业能力”呢,我认为至少包括协会的专业组织能力, 协会领导的开拓业务能力和从业人员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三个方面。
       协会的专业组织能力包括组织各种国内外交流活动,组织专业研讨会和举办国际、国内博览会等活动, 包括组织制订、修订本行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各种技术规范、技术规程等。包括组织完成政府交办的委托任务和向政府提出本行业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政策建议等。包括办好协会专业网站和产业杂志, 向企业和社会提供相关专业信息等。包括组织从业人员搞好技术咨询和服务工作, 并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等。当然, 协会的专业组织能力只有结合本行业的实际, 提出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和措施才能施行, 而且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
       协会主要领导的开拓业务能力是衡量一个协会主要负责人是否称职的主要标志。协会主要领导是指协会专职工作者的领军人物, 有的是会长、有的是常务会长, 有的是秘书长, 而不是企业家出任的“轮值会长”。其开拓业务能力包括本人对行业协会业务判断的前瞻性、可预见性和提出较为超前的工作理念并能逐步付诸行动,且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也包括本人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力和正确处理与政府有关部门业务关系的综合能力, 并能领导协会专职从业人员顺利完成各种国际国内组织和政府有关部门交办的任务,并取得相应的收入,以大行业协会的实力。还包括本人要处理好与国内外行业协会的关系,寻求各种合作, 以提高行业协会在本行业和相关行业的地位和作用的能力。
        从业人员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是指在行业协会工作的每个人能够运用所学识和积累的工作经验、技能从事专职工作的能力。专职工作能力又包括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如写作水平、公务处理、待人接物、行业公关、组织专业会和代表行业协会临时作专题发言的能力和水平。也包括解决某项专业技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专题答疑解惑的能力, 还应具备民间“智库”工作者的素质, 结合工作实际发表见解, 撰写时评, 通过利用行业协会的话语权向政府相关部门提出政策建议和意见。当然, 每一个人解决专业问题能力的提高决非易事,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 它有赖于每个人针对自身特点和素质设计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价值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行业协会职业整体专业能力综合素质提高的集合; 同时也决定着行业协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和提高。从本人从事的行业协会工作看,近两年个人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但远未达到预期的目标。一些较大的收入项目摆在面前, 但就是因为专业能力不够而无法完成。
四、“本土功夫”
       中国行业协会的产生和发展只是近20年之间的新生事物,其从业人员的组成比较复杂, 离退休人员居多, 新近加入行业协会的青年人居多, 而行业协会职业人员集体中比较熟悉业务和中介工作的业务骨干较少。行业协会的领导也是离退休干部居多,真正的企业家“轮值会长”较少, 而且大多数行业协会的企业家会长、副会长等, 没有形成为行业协会提供主要活动经费的客观环境和主观愿望。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既不能完全照搬国外行业协会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具体做法, 也不能从中国现有的大学教材和政府“智库”研究者撰写的文章中找到行业协会生存和发展的妙计良方。所以, 要做好行业协会工作, 其专职工作人员一定要在树立“国际观”,“中国心”和具备“专业能力”的基础上,练就一身“本土功夫”,这就是做好行业协会的重中之重。
       首先,行业协会要让业务相关的国家有关部门感到本组织存在的必要性。在组织一些比较重大的活动和做好专业工作方面离不开本组织和不能无视本组织的存在。这方面, 行业协会要争取加入一些与政府工作有关的专业机构和技术组织, 并主动承担这些专业机构和技术组织的事务性工作和日常工作。如承担全国某个专业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作和某项产品或某个行业的市场准入工作等, 把秘书处工作设在行业协会。如通过与国家卫生部疾病预防中心等事业单位合作, 承担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某项工作, 把行业协会与国家事业单位和国际组织捆绑在一起, 联合做好某项工作和部分工作等。
       其次, 行业协会要吸引本行业中的大企业和好企业的“老板”在追求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聚集在本组织周围, 让他们感到本组织存在的重要性。这方面, 行业协会一定要把影响和制约本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向政府不厌其烦地反映, 以求得到解决。同时, 一定要通过调查研究, 从实践上升到理论指导层面, 提出和解决企业发展可能遇到的瓶颈问题。并能提出指导企业持续发展和上规模、上档次的战略性决策和行业标准。培养和发展这样的大企业, 为这些大企业做好服务工作, 可以起到在行业内的示范作用, 对提高行业协会的核心竞争力和业内凝聚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在前几年,上海某企业适应市场发展要求和消费者的需求,开发了一种新的增鲜调味料, 受到某些相关协会和一些所谓“专家”的强烈反对。而我所在的行业协会则积极予以支持, 从舆论的话语权和行业标准制定等方面全力引导。时至今日,上海某企业已成为该行业的领军企业,而原来反对生产该产品的企业现在都在跟随其后生产, 但规模和效益远远落后于上海某企业。而我协会则通过这一活生生的事实,证明了我们所具备的“本土功夫”。也是我会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做到“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对此,我通过反复思考得出了三点结论:一是在别的行业协会认识不清的时候我们看准了; 二是在别的行业协会还犹豫不决的时候, 我们立即开始操作了; 三是在别的行业协会想干和正准备干的时候,我们成功了。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 中国的行业协会如果具备了“本土功夫”则会事半功倍。反之亦然。
       第三, 行业协会一定要做好与各种媒体打交道的工作。众所周知, 行业协会的话语权在现今中国显得非常重要。有的事件本来是件小事, 但媒体会刻意放大; 有的行业工作需要舆论给以支持, 但由于行业小, 行业协会又无宣传经费,只好凭借平时形成的个人关系想方设法取得宣传效果, 这些都是“本土功夫”的体现。这方面, 行业协会一定要坚持以下原则行事。一是不能“越位”,当“协会人”,说“政府话”, 给人以“二政府”的形象; 二是要密切注意中央宣传部的舆论导向, 有些 “小事”可以起到重要的宣传效果; 三是遇到“焦点问题”时,“该出手时就出手”,取得宣传效果后要迅速后撤,把后续问题留给政府解决, 因为行业协会不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职能; 四是与专业报刊合作, 合办专刊或出任编辑委员会的委员等角色, 形成固定的专业版面, 扩大行业的话语权。
       最后应该注意的是, 行业协会一定要适时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 尤其是要不断从各种事件中吸取深刻教训, 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立和谐社会的要求,认真反思和斟酌过去的一些做法, 审慎地决定是继续发扬还是彻底摒弃, 是继续探索还是“壮士断腕”, 任何犹豫不决、患得患失的思想是万万要不得的。这也是做为行业协会工作的“本土功夫”之一。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相关文件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

其它动态

联系方式:

地址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西大街46号

中国洗衣信息中心

这是描述信息

扫一扫关注
中商联洗染委

这是描述信息

扫一扫关注
洗衣百科

这是描述信息

扫一扫关注
全国洗标委

这是描述信息

扫一扫关注
中商职鉴

这是描述信息

扫一扫关注
《中国洗衣》

这是描述信息

扫一扫关注
中洗委

这是描述信息

中国商业联合会洗染专业委员会

这是描述信息

中国洗衣

 

版权所有:中国商业联合会洗染专业委员会     京ICP备1403887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5379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